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從個人資料保護法談個資保護與資安防護實務


課程: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3/04/12
時間 : 13:50 ~ 15:30
學生 : 資傳研二 溫千力
演講者 :陳鴻彬 顧問

心得報告

民國84年時公佈施行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但部分內容早已無法因應現今社會實際資料利用現況,因此在民國99年完成修法,並更名為個人資料保護法,擴大適用範圍,但其中部分條文仍受爭議,所以在民國101101日正式實施。
個資法立法目的為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法的核心是為了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並促進個人資料合理利用;個人資料是指自然人出生至死亡的所有社會活動記錄總和,因此死亡證明書並無受個資法保護範圍;而個資法特別把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等資料歸納於特種資料範圍內,此類資料除非特殊情形,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個資法主要從蒐集(指以任何方式取得個人資料)、處理(指為建立或利用個人資料檔案所為資料之記錄、輸入、儲存、編輯、更正、複製、檢索、刪除、輸出、連結或內部傳送)和利用(指將蒐集之個人資料為處理以外之使用)等三個層面,來規範個人資料的合理利用,新個資法所保護的資料型態,也從原本的電腦處理之個人資料,延伸到無論是電腦處理的數位個人資料,或是紙本的個人資料,皆適用於直接或間接識別之個人資料中。
在蒐集個人資料時,個資法規定蒐集者應盡告知義務,除了部分特殊情形外,必須盡到告知當事人的義務;處理與利用個資時,必須於個資法所明訂之規定範疇內,並與原先蒐集目的有關聯,不得擅自挪用,並在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要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
在以,若發生個資遭到不法蒐集、處理、利用等糾紛時,受害者必須親自舉證,獨自進行訴訟,新的個資法規定,不但舉證責任歸屬於被告機關的責任,也建立團體訴訟(20人以上)機制,可由公益團體出面代表所有受害者進行訴訟,發揮民間團體之力量,保護受害者。
演講最後的提問雖然可進行團體訴訟,但需要20人以上且還必須衡量訴訟費用與賠償金額是否划算,因此實際進行訴訟還是有困難;當在處理個人資料時要做好安全維護措施以防止洩漏,認識個資法讓我們保護自己的權益並了解如何避免觸法。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預後之應用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03/29
時間:13:50 ~ 15:30
學生:資傳研二 葉怡婷
演講者:嘉義大學 柯建全教授
心得報告:
醫療是人一生中一定會接觸到的事情,隨著科技的發達,醫療儀器也逐漸的精密,為人類的健康帶來不少的福祉。近期常使用的X-rayMRISPECT等醫療方式能夠顯示出醫師所需觀察之影像,影像在經過電腦的運算後達到分類及辨識的效果,減輕了醫師的負擔,但這些運算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才能夠避免分類或辨識的錯誤,進而避免醫師後續判斷的錯誤。為能夠提升電腦運算的效果,在影像上必須進行篩選,他們歸類出了最常在醫學影像上出現的問題:模糊、低對比度、複雜紋理。如果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對於後續發展及判斷效果皆能提升。
而醫療上有許多獲取影像的方法,此次介紹了幾種目前在醫療中常聽到的方法。
1.      X光(X-ray):藉著X光在人體內折射率接近1(幾乎是直線不偏折),以及不同組織對X光吸收率不同得到的影像,進行身體內部的檢查。常使用在牙科、骨科和胸腔科。
2.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一組X光射源由身體不同的角度照射,然後利用電腦將資料組合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接著再將這些橫切面影像進一步重組成精細的3D立體影像,是一種種結合X光與電腦科技的診斷工具。常使用於心血管檢查。
3.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氫原子核本身具有的磁場特性,使用儀器改變體內氫原子核的旋轉排列方向,然後原子核就會釋放吸收的能量,接著電腦會分析能量激發後放出的電磁波信號,組合成影像,就能夠得到 MRI 影像,是檢查脊髓的利器。
4.      單光子射出電腦斷層掃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可多角度偵測目標器官,經影像的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後,更能發現病灶的相關位置。應用的疾病有神經傳導機能檢查及腦血流檢查等。
5.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將帶有特殊標記的葡萄糖合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利用PET掃瞄儀的高解析度與靈敏度作全身的掃描,藉由癌細胞分裂迅速,新陳代謝特別旺盛,攝取葡萄糖達到正常細胞二至十倍,造成掃描圖像上出現明顯的「光點」。目前大量使用於腫瘤學臨床醫學影像和癌擴散方面的研究。
而醫療影像處理的步驟大致分為五個:
1.      進行影像前處理:將影像放大、強化或是去除雜訊。
2.      對位:對輪廓進行偵測,找出器官的正確位置。
3.      分段:將取得的影像數據依據常態進行分段。
4.      動作追蹤:由於器官會不斷的進行動作的重複,所以針對某特徵進行追蹤。
5.      病變特徵擷取:觀察後將發現的非常態現象視為特徵擷取出來。
我覺得醫療影像處理與一般影像處理的其實大同小異,但是他們必須更嚴謹的規劃、追蹤、擷取影像處理的每個步驟,再加上這些影像其實得來不易,有時候得到的影像也不見得能夠使用,要在得到所需影像也需耗費大成本,所以這是比一般影像處理來得困難的地方。另一個困難點是必須具有專業的知識才能夠撰寫程式,例如:該如何進行對位、有何特徵、如何進行分段、病變特徵為何等等…,都是必須具有醫師的專業知識才能夠撰寫的,所以與醫師的溝通和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The Role of the Study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in the Education of Programmers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03/22
時間:13:50 ~ 15:30
學生:資傳研二 葉怡婷
演講者: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陳恭教授兼系主任
心得報告:
寫程式或許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能夠寫出可靠又正確的程式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今天的講者為我們帶來許多的觀念,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該如何面對眾多不同的程式語言。
電腦發展至今已有許多的程式語言,不同的程式語言可能有其各自的長處,雖然撰寫的方式不同,但其觀念上大致相同。而我們都知道,再完美的程式都會有Bug,只是該如何處理這些Bug靠的就是經驗,而這些經驗並不像現在市面上許多的書籍說的那樣,短時間就能夠促成。「經驗」就是透過長時間的累積出來的實力,並非一朝一夕促成。
所以,我想我們可以不管程式語言的多寡,但必須對一個語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處理能力,並且能夠盡力的達到去蕪存菁的效果,使程式能夠具備效率及可讀性。最後更不能忘了,程式語言是一種工具,與電腦溝通的工具,善用工具能夠使辦事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