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上之應用

課程: 論文研討(二)
日期 : 2013/03/29
時間 : 13:50 ~ 15:30
學生 : 資傳研一 王健任
演講者 : 嘉義大學 柯建全教授


現在醫學上有很多診斷都依賴著這些可讓人體視覺化的設備,像是CT、超音波、MRI之類的,如何讓這些影像資訊的可信度上升是現在努力的課題,或許以專家系統配合大型的資料去協助醫師診斷是一個好的方向,但大部分的醫生都不是很喜歡接受這種方式,他們認為機器並不能取代人力,但只要好好使用這些系統相信可以好好輔助醫師,使他們診斷的精確度上升 。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預後之應用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預後之應用
課程: 論文研討()
日期 : 2013/03/29
時間 : 13:50 ~ 15:30
學生 : 資傳研二 溫千力
演講者嘉義大學 柯建全教授

心得報告

使用醫療儀器如X-rayMRICT等產生影像後,利用電腦運算進行分類或辨識等應用,以達到客觀處理、確保準確性、減輕醫師的工作分量與負擔以及減少人為失誤發生的目的。在醫學影像處理上最常見的問題:1.模糊:在拍攝期間呼吸等動作造成影像模糊;2.對比度低:解析度或成像設備所造成;3.複雜的紋理:人體器官複雜。
    了解不同醫療儀器的成像特性與影像種類(分為結構性、功能性與分子性影像):1.X-ray:是利用穿透過所欲照射物體的X-ray,經過映像裝置而形成可見影像,在骨頭的部分亮度較高;2.CT:利用由各種角度攝取的X光資訊,重建身體的剖面圖;3.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無輻射、對軟組織敏感等優點,但速度慢、金屬物會干擾成像;4.SPECT:使用Gamma-ray來成像,可多角度偵測目標器官,再經影像的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5.PET:是以類似葡萄糖的物質FDG作為放射藥劑,可進行體內器官組織的代謝評估,可驗出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有發炎症狀時會造成誤判;6.超音波:具速度快、價格低廉、無輻射等優點,但解析度低且雜訊多。利用以上儀器所獲得之醫學影像,雖然可以顯示身體部分的組織結構或生理變化,但單一結構性或功能性的醫學影像無法同時提供組織的空間相關位置,因此須進行對位(registration)的處理。
    整個醫療影像處理的步驟為1.預先處理:像是增強對比與移除雜訊等2.對位3.分段4.動作追蹤:活細胞的活動方式5.病變特徵擷取:特徵太多或無效特徵會影響分類器的判讀結果,最後進行效能分析。
聽完演講認為醫療影像處理比起一般的影像處理還要困難,不僅要處理技術方面的問題,連醫學影像也取得不易,而且需要醫生的專業知識,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溝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