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醫療影像處理在診斷/預後之應用


課程:論文研討()
日期:2013/03/29
時間:13:50 ~ 15:30
學生:資傳研二 葉怡婷
演講者:嘉義大學 柯建全教授
心得報告:
醫療是人一生中一定會接觸到的事情,隨著科技的發達,醫療儀器也逐漸的精密,為人類的健康帶來不少的福祉。近期常使用的X-rayMRISPECT等醫療方式能夠顯示出醫師所需觀察之影像,影像在經過電腦的運算後達到分類及辨識的效果,減輕了醫師的負擔,但這些運算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才能夠避免分類或辨識的錯誤,進而避免醫師後續判斷的錯誤。為能夠提升電腦運算的效果,在影像上必須進行篩選,他們歸類出了最常在醫學影像上出現的問題:模糊、低對比度、複雜紋理。如果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對於後續發展及判斷效果皆能提升。
而醫療上有許多獲取影像的方法,此次介紹了幾種目前在醫療中常聽到的方法。
1.      X光(X-ray):藉著X光在人體內折射率接近1(幾乎是直線不偏折),以及不同組織對X光吸收率不同得到的影像,進行身體內部的檢查。常使用在牙科、骨科和胸腔科。
2.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一組X光射源由身體不同的角度照射,然後利用電腦將資料組合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接著再將這些橫切面影像進一步重組成精細的3D立體影像,是一種種結合X光與電腦科技的診斷工具。常使用於心血管檢查。
3.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氫原子核本身具有的磁場特性,使用儀器改變體內氫原子核的旋轉排列方向,然後原子核就會釋放吸收的能量,接著電腦會分析能量激發後放出的電磁波信號,組合成影像,就能夠得到 MRI 影像,是檢查脊髓的利器。
4.      單光子射出電腦斷層掃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可多角度偵測目標器官,經影像的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後,更能發現病灶的相關位置。應用的疾病有神經傳導機能檢查及腦血流檢查等。
5.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將帶有特殊標記的葡萄糖合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利用PET掃瞄儀的高解析度與靈敏度作全身的掃描,藉由癌細胞分裂迅速,新陳代謝特別旺盛,攝取葡萄糖達到正常細胞二至十倍,造成掃描圖像上出現明顯的「光點」。目前大量使用於腫瘤學臨床醫學影像和癌擴散方面的研究。
而醫療影像處理的步驟大致分為五個:
1.      進行影像前處理:將影像放大、強化或是去除雜訊。
2.      對位:對輪廓進行偵測,找出器官的正確位置。
3.      分段:將取得的影像數據依據常態進行分段。
4.      動作追蹤:由於器官會不斷的進行動作的重複,所以針對某特徵進行追蹤。
5.      病變特徵擷取:觀察後將發現的非常態現象視為特徵擷取出來。
我覺得醫療影像處理與一般影像處理的其實大同小異,但是他們必須更嚴謹的規劃、追蹤、擷取影像處理的每個步驟,再加上這些影像其實得來不易,有時候得到的影像也不見得能夠使用,要在得到所需影像也需耗費大成本,所以這是比一般影像處理來得困難的地方。另一個困難點是必須具有專業的知識才能夠撰寫程式,例如:該如何進行對位、有何特徵、如何進行分段、病變特徵為何等等…,都是必須具有醫師的專業知識才能夠撰寫的,所以與醫師的溝通和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