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論文研討(三)
日期:2012/12/28
時間:13:50 ~ 15:30
學生:資傳研二 葉怡婷
演講者:國網中心 王耀聰
心得感想:
雲端運算並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一個概念,因著人類所屬的環境資料大量數位化,而造成今日的海量資料,過去電腦的計算和儲存方式,已經無法負荷這樣的情況,因此各國開始推展雲端的概念,並實行於現實中。而雖然現在發展得尚未成熟,但已經可以看到許多改變和趨勢,例如:物聯網的時代來臨、智慧電網的新政策、搜尋關鍵字的熱門度、開放資料的新趨勢。
雲端的重點也不在於技術,而是在商業模式的改變。過去的商業模是習慣軟硬體的買斷以及定點服務,但雲端時代開始則以租賃及行動服務為導向。所以可以知道,雲端是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任何具網路功能的裝置存取各種服務,所以資源是共享的,也可快速的重新部屬,但同時也是一種可被監控和測量的服務。所以,以雲端來說,服務就是他的本質。而這些雲端的提供者,除了有工用雲端、司有雲端、還有社群雲端,服務的對象分別針對中小企業、大型企業以及學術。
所以從上述可知,雲端關鍵的驅動力有三個:1. 因應全球資料爆炸,資料網雲端擺放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2. 隨時提供個人所需的行動服務。3. 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以租另取代買斷,動態隨需付費。這三個關鍵的驅動力,使得雲端運算成為必然的趨勢。
然而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如何管理海量資料?講者今天的演講回答了我的這個問題:海量的資料挑戰在於如何管理「數量」、「增加率」與「多樣性」。目前資料的數量已經是從TB開始起跳,到PB、EB,可見資料量的龐大。而資料的增加率則可分為批次作業和即時作業。至於資料的多樣性就得靠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資料來區分。以這三種角度來管理海量的資料,使得存放海量資料便不再是夢想。
自從雲端的概念被推出之後,就被非常熱絡的使用,近來系上也請了不少講者、教授來建立我們對雲端的概念,但可以發現都是瑣碎、零散的,然而這次的講者帶來了非常完整的雲端概念,從硬體介紹,到重點的海量資料運算,到現實的應用情況,將我們過去學到的概念全部融會貫通。但也由於這次帶來的資料非常得豐富,一次聽完還真的是有點吃力,可以的話,我會希望這次的演講能夠分成兩次,然後再作更深入的介紹,或許會有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