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論文研討(一)
日期 : 2012/10/05
時間 : 13:50 ~ 15:30
學生 : 資傳研一 劉孝皇
演講者 : 陳俊良 教授
心得: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Mote,通過各種無線或有線的長距離和短距離通訊網 Web4.0:物聯網絡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MAI)、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或網際網路(Internet)環境下,採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EveryThing「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TaaS服務。物聯網及其相關的TaaS業務,在基於Semantic Web技術的Web 3.0基礎上,將構成Web 4.0的主體。
在架構的部分主要可分為三層,最下層為「感知層」,由各種資訊擷取、識別的感知元件所組成;中間為「網路層」,即各類無線傳輸技術;最上層為「應用層」,即物聯網的各種應用領域,例如:環境監測、城市管理等。而介於網路層與應用層間存在一個子層為「應用支援層」,主要負責提供各種類型的平台,來串聯各種傳輸網路和應用服務。
未來手機都是IoT的一個點,每個點都可以當作一個多媒體的傳輸,不過以現階段來說現階段ID!=IP,所以當哪天ID與IP可以互相轉換時,就能夠實現物聯網所談的萬物在網路相連的理論,此外物聯網與雲端運算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由於雲端運算是將所有資訊放置資料中心裡,然後在網路上存取使用,這種「IT即服務」的概念,就是實現物聯網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唯有雲端運算技術夠成熟,才能夠被達成。
最後也有同學問到關於大陸的物聯網,而其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2011年至2013年)為「應用創新與產業形成期」,這個階段主要為公共領域的導入時期,包括城市管理、智慧交通與節能為主要應用;第2階段(2013年至2015年)為「技術創新與標準形成期」,此階段的應用發展已經從公共領域跨入產業與企業導入時期,主要應用為智慧製造與物流管理。第3階段(2015年至2020年)則是「服務創新與產業成長期」,此時期不僅企業廣泛導入物聯網,個人與家庭也都成為使用者,包括食品追溯管理、智慧零售、綠色農業、行動支付、與智慧家庭等應用都已臻成熟。不過相較於此,台灣在這上面的商機或許就沒有大陸那麼多,也難怪很多廠商主要還是在大陸開發市場,因為在大陸只要有一小部份人使用就可以賺不少錢了。所以台灣業者可藉由中國大陸正全面建構物聯網技術標準的契機,尋求與中國大陸業者合作,取得標準建立的主導權,進而擴充全球市場,成為全球物聯網裝置主力出貨地。
總而言之,面對物聯網如洪水般的趨勢,除了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廠商,應加緊腳步切入市場外,各行各業應該尋求自身企業所可使用的物聯網應用,來提升競爭力,否則當其他競爭對手利用導入物聯網來加快產品生產或提升客戶滿意度時,還沒跟上腳步的企業,恐將因為競爭力不足而面臨經營危機。
日期 : 2012/10/05
時間 : 13:50 ~ 15:30
學生 : 資傳研一 劉孝皇
演講者 : 陳俊良 教授
心得: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Mote,通過各種無線或有線的長距離和短距離通訊網 Web4.0:物聯網絡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MAI)、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或網際網路(Internet)環境下,採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EveryThing「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TaaS服務。物聯網及其相關的TaaS業務,在基於Semantic Web技術的Web 3.0基礎上,將構成Web 4.0的主體。
在架構的部分主要可分為三層,最下層為「感知層」,由各種資訊擷取、識別的感知元件所組成;中間為「網路層」,即各類無線傳輸技術;最上層為「應用層」,即物聯網的各種應用領域,例如:環境監測、城市管理等。而介於網路層與應用層間存在一個子層為「應用支援層」,主要負責提供各種類型的平台,來串聯各種傳輸網路和應用服務。
最後也有同學問到關於大陸的物聯網,而其物聯網產業發展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2011年至2013年)為「應用創新與產業形成期」,這個階段主要為公共領域的導入時期,包括城市管理、智慧交通與節能為主要應用;第2階段(2013年至2015年)為「技術創新與標準形成期」,此階段的應用發展已經從公共領域跨入產業與企業導入時期,主要應用為智慧製造與物流管理。第3階段(2015年至2020年)則是「服務創新與產業成長期」,此時期不僅企業廣泛導入物聯網,個人與家庭也都成為使用者,包括食品追溯管理、智慧零售、綠色農業、行動支付、與智慧家庭等應用都已臻成熟。不過相較於此,台灣在這上面的商機或許就沒有大陸那麼多,也難怪很多廠商主要還是在大陸開發市場,因為在大陸只要有一小部份人使用就可以賺不少錢了。所以台灣業者可藉由中國大陸正全面建構物聯網技術標準的契機,尋求與中國大陸業者合作,取得標準建立的主導權,進而擴充全球市場,成為全球物聯網裝置主力出貨地。
總而言之,面對物聯網如洪水般的趨勢,除了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廠商,應加緊腳步切入市場外,各行各業應該尋求自身企業所可使用的物聯網應用,來提升競爭力,否則當其他競爭對手利用導入物聯網來加快產品生產或提升客戶滿意度時,還沒跟上腳步的企業,恐將因為競爭力不足而面臨經營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